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热点
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1)
  发布时间:2015/12/9    阅读:10875
摘  要: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SSCI收录的四种职业教育类期刊文章进行分析,绘制了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从知识图谱中反映出,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三大主流领域为工作场所学习、职业咨询和职业心理学实证研究。工作场作学习的知识基础来源于情境学习理论,近年来的热点有学徒制等;职业咨询与发展的主流理论有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兴趣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职业抱负理论,其中职业兴趣理论、生涯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仍然是当代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最新的热门理论还有职业决策理论。职业心理学实证研究出现的最新热点有敬业度、态度、障碍、兴趣、动机、满意度等。除三大主流领域的热点外,最新涌现的研究热点还有社会公正和职业认同。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主流理论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中有关知识、技能、道德和精神等要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性价值。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职业活动不断对教育产生需求,教育则通过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职业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日益得到认可,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消除社会不公平、培养高水平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探索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绘制该领域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一直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文献索引工具。在SSCI数据库2014年收录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中,主要关注和发表职业教育类相关文献的期刊有四本,分别为:《职业与学习》(Vocations and Learning,荷兰)、《国际教育和就业指导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荷兰)、《继续教育研究》(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英国)、《职业发展季刊》(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美国)。本研究检索了这四本期刊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文献,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经数据清洗处理,获得用于分析的文献数据701条,有效引文281 330条(2014年6月检索)。

  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是对一篇文献被引频次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的影响度,找到代表性文献[1]。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是对两份文献同时被其他文献引用的频次进行分析,频次越高,表明两份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2]。词频分析(Word frequency analysis)指对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某一领域或学科的研究热点,并有可能发现研究热点的转移趋势[3]。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在引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应用JAVA语言开发了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能够在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陈超美认为,研究领域(specialty)的概念和可视化基于信息科学中的两个概念——“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间的时变对偶[4]。CiteSpace中设计了两个互补的视图:聚类视图(cluster views)和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s),能够更直观地认识知识基础的本质和研究前沿的趋势。本研究就使用CiteSpace的这两种视图来探测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理论和研究热点,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二、国际职业教育主流学术领域与主流理论

  利用CiteSpace软件(版本为3.8.R4),导入数据,选择“Time Slicing”为“2005—2014”,时间分区为“1”;词语来源选择“Tit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Keywords Plus”,词语类型选择“Burst Terms”;节点类型选择“Cited Reference”,阈值(C,CC,CCV)设置为“2.3.20,3.3.20,3.2.20”;选择“Pathfinder”算法分析,共得到节点452个,连线1 571条,结果如图1所示。

  国际职业教育研究聚类视图有三个明显的聚类(图1):(1)聚类A由93篇文章组成,其中最突出的文章是Lave J-1991和Wenger E-1998,其内容都是关于情境学习的理论,根据“cluster explorer”探测出的前沿术语,可以看出,聚类A是关于“工作场作学习(workplace learning)”的研究。(2)聚类B是面积最大的聚类,由197篇文章构成,其中突出的文章有Holland JL-1997等,从内容上来看,这些关键文章都是关于职业指导类的理论,从探测出的前沿术语也可以看出,聚类B是关于“职业咨询与发展(caree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3)聚类C的面积较小,仅由30篇文章组成,但从图1中仍然可以看出明显的聚类趋势,从探测出的前沿术语可以看出,聚类C主要是关于“职业心理学(vocational psychology)的实证研究。这三个知识群也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前沿研究的三个学术主流领域。

  根据CiteSpace运算结果,遴选出国际职业教育研究中高被引文章(被引频次排名前十位的文章)为关键节点文献,文献列表如表1所示。

  通过对关键节点文章进行解读和追踪,可以看出这十篇文献主导形成的理论构成了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主流理论,从其具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六大理论。

  (一)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Jean Lave是美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她和她的学生Etienne Wenger提出的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和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理论,是对传统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学校学习是一种抽象的、去情境化的学习,学生很难将所获得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的相关情境中去[5]情境学习理论则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Wenger认为,学习是一种固有的社会过程,因此不能与它所发生的社会背景相分离[6]。在此基础上,Lave和Wenger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所谓实践共同体就是指一群关注相同问题或分享相同情感的人,他们通过群体互动来学习如何做得更好[7]。在《情境学习》一书中他们还提出了一个“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的概念,他们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参与活动,实践共同体中处于边缘的新人可以通过参与实践增长知识从而变成共同体的核心成员[8]。为了适应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的参与过程,Lave提出了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方法,即通过专家指导新手从而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法[9]。情境学习理论构成了职业教育与学习理论的重要知识基础。职业教育是与实践工作紧密相关、以实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必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开展。在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真实的工作场所学习成了一种新的、受推崇的学习形式。

  (二)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

  Frank Parsons是美国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被誉为“职业指导运动之父”。Parsons(1909)最早提出职业指导理论,并在近一个世纪内得到了广泛认可。Parsons的职业指导理论来源于19世纪兴起的官能心理学,他认为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Parsons十分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在《职业选择》一书中,Parsons指出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对自我兴趣、能力、价值观、目标背景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估;其二是对职业环境及分类,以及职业所要求的特质的了解;其三是对自我世界与职业世界的协调和整合[10]。这种理论以心理测量为主要手段,操作简便,易于推广,这种“人-职匹配”的理念很快就发展成了职业指导领域中最核心的理念。从国际职业教育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不但是职业教育最早、最经典的指导理论,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前沿理论,对当代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三)职业兴趣理论(Vocational Preference Theory)

  John 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又叫职业选择类型论,是职业指导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之一。Holland于1959年提出职业兴趣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人们选择职业的偏爱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人格类型的含蓄表达[11]。Holland于1997年对其理论进行了重新修订,出版了《做职业选择: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的理论》一书,是当代职业教育研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一篇文献(见表1)。Holland认为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由他的人格与他所处的环境交互作用决定的。人总是在寻找适合自己人格类型的环境,锻炼相应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态度和价值观[12]。Holland将人的职业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这六大类型按照一个固定的顺序可以排成一个六角型(RIASEC)。在该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Holland将美国12 099种职业进行了编码,被称为“Holland职业代码(Holland Codes)”,各类人群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选择合适的职业。在“Holland职业代码”之后,人们对职业兴趣和各种职业之间关系的理解变得容易了,Holland的职业兴趣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和拓展到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相关领域。

  (四)生涯发展理论(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Donald E. Super是另一位美国著名的职业学家,他提出了生涯发展的五阶段论,认为人的职业意识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成熟过程,打破了以往静态的职业指导理论,成为职业指导史上的一个里程碑。Super认为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综合人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在此基础上,Super演绎出了一个“生涯彩虹图”。生涯彩虹图的横向代表生活广度(life-span),即人的年龄,纵向表示生活空间(life-space),即职业生涯所要涉及的显著角色[13]。Super(1955)又提出“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用来衡量个体为职业所作准备的程度。职业成熟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在从探索到脱离的职业发展的连续线上所达到的位置,二是指与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即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平[14]。但是,“生涯成熟度”的概念导致了一些“生涯不确定”的问题[15],因此Super(1981)又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职业适应性(Career adaptability)”的概念,这一概念涵盖了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更强调个体主动去适应新的或发生改变的环境[16]。Mark L. Savickas(1996)十分赞同用“生涯适应性”来代替“生涯成熟度”的概念,强调个体“主动地”建构与理解其经验,并形成了“建构取向的生涯发展理论”[17]。Savickas认为“生涯适应力”是沿着四个维度发展的: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即著名的4C模型[18]。这一立体式的概念框架可以用来评估个体的职业适应性水平,从文献中也可以发现,近年来,有关生涯适应力的实证研究,大多都是基于Savickas的理论建构[1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